山河重整,水利先行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一场以“铁锹与抽水机”为武器的农业灌溉革命在废墟上悄然开启。
1949年,新中国成立之初,农业生产面临严峻挑战。长期的战争破坏导致水利设施残缺不全,全国灌溉工程大多年久失修,渠道渗漏严重。据统计,当时全国耕地灌溉面积仅为2.4亿亩,占耕地总面积的16.3%,且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黄淮海平原的少数地区。北方广大旱区仍以雨养农业为主,“望天收”的种植模式导致粮食产量极低,平均亩产不足100公斤。面对人口快速增长与工业化起步对粮食供应的迫切要求,恢复和发展农业灌溉成为巩固新生政权、保障民生的战略要务。
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灌溉事业面临的是百废待兴的艰难局面。战后残破的水利设施与迫在眉睫的粮食需求之间形成了尖锐矛盾。1949年,全国农田排灌动力仅7.1万千瓦,机电排灌面积378万亩,仅占总灌溉面积的1.6%。工业基础薄弱,缺乏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设备;技术人才匮乏,灌溉技术仍停留在传统的人力、畜力提水阶段;资金有限,无法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。在北方旱区,农业生产完全依赖自然降水,抗旱能力极弱。毛泽东主席在当时指出: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”,这一论断成为建国初期水利工作的基本方针。水利部长傅作义在总结建国初期水利建设成就时表示,截止1958年1月31日,四个月扩大灌溉面积一亿多亩,相当于旧中国四千年积累灌溉面积的一半。
建国初期,中央政府将水利建设纳入国民经济恢复计划,提出了“修复为主、新建为辅,人力为主、机电补充”的原则,重点解决“灌溉覆盖”的基础性问题。全面修复传统水利工程成为当务之急。在长江流域,对都江堰、芍陂等古代著名灌区进行系统性修缮,疏通渠道、加固堤坝;在黄河流域,整治引黄灌区,修复秦汉以来的古渠系;在南方丘陵地区,修缮塘堰、陂池等小型水利设施。到1952年底,全国共修复各类水利工程4600多处,恢复灌溉面积1.2亿亩,超过建国前最高水平。与此同时,机电排灌事业开始起步。1951年,无锡杨家圩建成新中国第一座国营电力排灌站;1952年,扬州瘦西湖电力排灌站竣工,标志着我国机电排灌事业从民间自发发展转向国家主导推进。国家采取了“试点先行、逐步普及”的策略,在苏南、浙江等基础较好地区建立机电排灌示范区,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。群众性水利建设活动也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。在资金和技术有限的情况下,各地农村依靠人力开挖沟渠、修建塘坝、加固河堤,累计建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1300多万处。这些工程虽然技术含量不高,但分布广泛、见效快,有效解决了局部地区的灌溉缺水问题。
到1959年底,中国灌溉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。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到4.3亿亩,较1949年增长79.2%,灌溉覆盖率提高至28.7%。机电排灌体系初步形成,排灌机械保有量和覆盖面积跃居世界前列。到1957年底,全国机电排灌动力达到51.5万千瓦,排灌面积1803万亩,较1949年分别增长6.2倍和3.8倍。柴油抽水机成为主流设备,占排灌动力的64.6%,电动抽水机占比达到23.4%,形成了“柴电并举”的机电排灌格局。灌溉条件的改善直接推动了粮食产量的提升。粮食亩产从1949年的88公斤提高到1959年的195公斤,195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.7亿吨,较1949年增长89.9%,基本解决了建国初期的粮食短缺问题。这一时期的发展也存在明显时代局限。灌溉方式仍以大水漫灌为主,渠道防渗技术缺乏,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.3左右,水资源浪费严重。群众化建设缺乏统一标准,部分工程质量参差不齐,抗灾能力较弱。区域发展失衡问题也较为突出,机电排灌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,北方旱区和西部地区仍以传统灌溉方式为主。
1949-1959年的灌溉事业重建,为新中国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这一时期的探索实践,形成了国家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、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补充的发展路径。通过修复古老水利设施和引进机电排灌技术,中国农业灌溉开始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技术型转变。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灌溉面积的扩大,更体现在灌溉方式的革新和灌溉效率的提升。建国初期的灌溉发展为后续农业水利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。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,依靠群众力量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模式,成为中国特色灌溉事业发展的重要特征。这一时期,中国在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平原的灌溉系统建设,为扭转“南粮北调”的被动局面创造了条件,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从都江堰的修缮到国营电力排灌站的建立,从群众性水利建设到系统化规划,十年间,新中国灌溉事业完成了第一次跨越。随着1959年底全国灌溉面积达到4.3亿亩,中国的灌溉事业已经为下一阶段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更多的挑战与机遇等待着新中国的灌溉事业。放眼未来,中国灌溉事业将向着更高效、更智能、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。
郑州新鼎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深耕水利、水务物联设备的科技创新型企业,集研发、生产、销售、运维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。公司深度聚焦智慧水利、智慧灌区、智慧水务、城市内涝四大行业领域,推出多款稳定可靠的高低压配电柜、远程遥测终端机、 微型一体化水位计、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等硬件产品及“智慧云”物联监测云平台,以智能传感器、物联网技术为支撑,提供行业专业解决方案。欢迎各界同仁莅临参观指导。
联系方式: 13253607319、0371-65050925
地 址: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莲花街338号电子电器产业园12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