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升灾害应对能力:提前准确掌握水情雨情信息,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,争取更多应对灾害的准备时间,使应急响应更加迅速、高效,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。
保障生产生活秩序:有效预防和减轻洪涝灾害对城市基础设施(如交通、电力、通信等)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,降低因灾停工停产停业的风险,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和正常生活秩序。
优化资源配置: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,合理调配防汛排涝人力、物力和财力资源,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,提高资源利用效率,降低防汛成本。
增强公众安全意识: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和防灾避险知识,提高公众对洪涝灾害的认知度和自我防范意识,引导公众主动采取防护措施,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汛减灾的良好氛围。
数据采集:通过在河流、湖泊、排水管网、低洼区域等关键位置部署水位计、雨量计、流量计、摄像头等传感器,实时采集水位、雨量、水流速度、积水深度等数据,并将其传输至监控中心。
传输网络:利用有线(如光纤、以太网)与无线(如 4G/5G、LoRa、NB-IoT)相结合的方式,确保数据稳定、高效地传输,实现远程监控与管理。
监控中心:配备专业的监控软件平台,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、分析、存储和可视化展示,以直观的图表、地图等形式呈现各监测点的状态信息,同时设置预警阈值,一旦数据超过阈值,立即触发警报。
预警发布:通过多种渠道(如短信、语音电话、社交媒体、警报器、显示屏等)向防汛指挥部门、相关责任人、公众等发布预警信息,提前告知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,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,如疏散群众、关闭危险区域、调配防汛物资和人力等,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。
可根据客户不同的需要,进行个性化设计制造
相关新闻